環境設計專業電子白皮書
設計學類專業實行大平台招生,一年級設計學類大平台教學,二至四年級,分産品設計、環境設計、數字媒體藝術三個專業。
1. 專業定位
本專業圍繞“數字科技—地域文化—人居環境—設計創新”四要素,培養跨領域融合應用的環境設計創新的人才,立足灣區、面向應用、服務社會,落實立德樹人與爲人民設計的基础任務,培養具有社會責任、品德情懷、實踐能力、國際視野、創新能力、科研精神和設計治理技术的創新型環境設計人才。
2. 培養目標
本專業設置卓越班和創新班。
卓越班以 “厚基礎、寬視野、重實踐”爲培養目標,以適應社會發展與企業需求的“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培養路徑,深化創新實踐教學革新,培養具有優良的品德、專業的環境設計思維、表達、應用、溝通與治理能力,創新實踐能力強,且兼具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的卓越應用型人才。
創新班以“厚基礎、重創新、強科研”的爲培養目標,契合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培養需求與“新文科”建設特征,培養具有優良品德、紮實的環境設計專業基礎、寬闊的國際視野、創新的思維能力、科學的研究精神,兼具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的創新型人才,並實現本科階段基礎學習與研究階段創新教育的有機銜接。
3. 培養規格
学制 4 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允许在 3-7 年的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结业前总学分不少于 152.5 学分,且应该满足各课程类型相应的修业要求。
知識要求:掌握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的基礎理論和焦点知識,保持對行業動態與前沿科技的關注,保有理論學習與設計實踐的探究熱情,能夠將環境設計與技術、空間與文化、藝術與科學進行創新體現與融合。
能力要求:具備較強的社會責任與職業能力,理性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設計提案及設計組織執行的專業能力,並有良好的團隊相助精神。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與科學探索精神,掌握設計研究的分析要领,具有獨立寫作與設計實踐的綜合能力。
素質要求: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誠實可信、專業精神和職業操守;具備高水平藝術修養、現代設計審美意識和國際文化視野;具備對空間的設計審美與表現的設計素質,具備對設計要领的研究和創新意識的工程素質,具備對設計資源的治理以及設計價值效益的經營素質。
4. 課程體系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通識類選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構成。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根據卓越班與創新班的人才培養要求進行差異性課程規劃。卓越班的焦点課程有專業設計原理、空間設計與營造、數字設計思維與應用、跨專業設計實踐、鄉村振興與設計實踐等;創新班的焦点課程有學科研究要领論、設計邏輯與創意文案、藝術學理論、文化創意空間環境設計、專業英語及應用、專業論文寫作與發表技巧等。


5. 師資隊伍與教學條件
環境設計專業有優秀的師資隊伍以及一批有著實踐應用能力與學術影響力的中青年骨幹教師,畢業于清華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台灣藝術大學等著名設計院校。多數教師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同時擁有廣東乃至全國著名設計師稱號,組成科研與設計並重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聘請企業導師與建設實踐基地,加強校企聯合協同育人。擁有多個環境設計專業實驗室與校外實踐基地,深度與粵港澳大灣區高校互動交流。20余年來教學结果顯著,培育大批畢業生已成爲國內外知名企業、單位的精英骨幹和乐成企業家。
實習基地的揭牌挂牌
6. 職業發展偏向
環境設計專業職業發展偏向主要在建築與環境設計相關領域或相關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企、外企,從事環境景觀、建築內外部空間設計、家具陳設等綜合設計、施工、治理事情,以及教育部門或自主創業等事情。
7. 專業影響力
(1)賽事獎項成效顯著:近年來學生在校期期間獲得國際級競賽獎項7項;國家級獎項20項;省級獎項22項。依托校企産學研項目和校級科研機構等相助力量展開校外實踐,立項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7項,在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中榮獲1項金獎,體現專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多次組織承辦“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廣東省賽區競賽,提升專業影響力。

學生所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部门)

組織承辦“米蘭設計周-中國高校設計學科師生優秀作品展”廣東省賽區競賽
(2)多樣化校企相助與大灣區互融:校企相助協同育人落到實處,從企業導師事情坊到實習實踐課程逐一展開,從理論到實踐層層深入,提升學生行業適應力與綜合能力。

學生在企業參與專業實踐課程的啓動活動

學生與港澳台學生的研習交流活動
(3)社會服務影響廣泛:環境設計專業師生團隊沿著粵港澳大灣區曆史文化遊徑線,形成“鄉村振興”“南粵古驿道”、“灣區文旅”、“舊城新顔”多項社會服務設計结果。近年來用專業技术服務鄉村建設13項,助力大灣區文旅相關項目設計37項,有效地將學科融合和專業優勢轉化爲服務社會,受到政府職能部門高度好評與國內高校一致認可。